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的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 海外贸易逐渐兴起
晚清的地方武装大多是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的士绅建立起来,如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即便他们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能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
B. 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大
D. 科举制度固化了中央权力的合法性
史学界对“张献忠屠川”一直争论不休,以下是不同史籍和专家关于“张献忠屠川”的历史叙述和认识。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A.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是因“张献忠屠川”
B.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是因“清军屠川”
C.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与“张献忠屠川”无关
D.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较多
下表是《中国古代战争比例变迁表》
| 先秦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辽金 | 元明 | 清 |
北方 | 87% | 76% | 61% | 68% | 50% | 29% | 26% |
南方 | 13% | 24% | 39% | 32% | 50% | 71% | 74% |
以下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古代的战争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
B. 中国古代北方经济比南方经济发达
C.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影响战争比例的变迁
D. 中国古代南方战争的次数比北方的次数多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虽然秦汉确立了郡县制,但汉代和西晋两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仍实行分封制。以后虽然仍时有分封制的残余,但多是名义上的分封。据此可知
A. 分封制比郡县制更符合古代中国的国情
B. 分封制始终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
C.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影响深远
D. 分封制维护了周朝的长治久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孟德斯鸠认为每一种形式的政府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每一种政体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正如他对法律的论述:“为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的;每个国家的法律竞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什么法律是直接从政体的性质产生出来的,这种法律便是最初的基本法律。”他认为:“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法律)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并提出“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致决不罢休……从事物的性质来说,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摘编自钱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政体思想评析》
解读材料,并结合世界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政体与法律”拟一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