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段祺瑞,北洋时期皖系首领。段祺瑞一生中曾经“三造共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段祺瑞,北洋时期皖系首领。段祺瑞一生中曾经“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袁世凯蓄意称帝时,反对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使复辟破产。这并没有改变段祺瑞的本质,1916年至1920年他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独裁者,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1920年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进攻皖系,双方混战,皖系败退,段祺瑞下台。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世于上海宏思医院。段祺瑞还是中国近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近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摘编自季字《段祺瑞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段祺瑞“三造共和”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一生。

 

(1)背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2)北洋军阀主要将领,掀起和参与军阀混战,镇压学生进步运动,给人民带来灾难,不利于社会进步;“三造共和”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共和体制;参与军事近代化建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拒绝日本胁迫,有一定的爱国情怀。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段祺瑞“三造共和”的背景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思想状况以及阶级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思想状况主要突出辛亥革命已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三造共和”的思想基础。 (2)段祺瑞的一生的评价要从他不同领域的活动进行评价,例如,军事领域段祺瑞参与参与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军事领域段祺瑞也参与军事近代化建设,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其他领域的活动以此为例逐个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和平运动从广岛、长崎起步,站在原子弹被害立场上的反战是战后和平运动的出发点。1964年,美军空袭越南。世界各国开展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日本没有出现大规模民众运动。1965年3月,一些经历过二战的知识分子组建“越平联”(即“越南和平联合会”),并在各地建立分支组织。他们把6月9日作为统一行动日,发动全日本200多个地区的市民一起走上街头,抗议美国对越南轰炸,仅东京一地就有10万人参加。8月,“越平联”邀请国家政要、社会贤达就越南问题进行彻夜讨论,东京多数电视台同时进行转播,引发日本全社会上下集体思考战争问题。“越平联”领导人小田实经常向反战民众提出问题:“难道不是日本给空袭越南的美军飞机提供基地么?难道这不是我们加害的责任吗?”领导人鹤见俊辅还提出“国家的原罪”概念。他们由此进一步引导人们对曾经发生的亚洲太平洋战争中的情况进行思考。90年代后,日本和平团体积极支援战争被害国民的战后补偿索赔运动。

——摘编自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日本和平运动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简析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以来,“刑罚类杂、频异,且严酷”。《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北齐律》废除宫刑,北周进一步废除肉刑。……北魏之前的缘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妇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北魏孝文帝以诏令特加缩小:非犯干名犯义之重罪者,缘坐处死皆止其身。北齐、北周更多次明令轻罪“重教化、轻刑罚”。……此外,自先秦以来,大刑之间就缺乏过渡、差等较大。如罪重于徒,不至死,怎么判定?……从北魏开始,大刑之间出现弹性,北齐时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进而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据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北朝刑法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朝刑法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读图完成要求:

比较两幅图片,从中提取两个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指的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半殖民地型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在协定关税、洋行垄断、长期入超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不等价交换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不久又失掉了海关行政权。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物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这自然极有利于外国商品在华倾销,而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物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1931年贸易总值达23.4亿余海关两,入超达5.2亿余海关两。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抗日战争时期,币制混乱,若折合美元计算,则1941年后方和沦陷区合计,贸易总额仅保持1931年水平(未计美元贬值)。战后,1946年,贸易总额有了一定增长。

贸易总额中,各国所占比重则以它们在华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的消长为转移。大体上,早期是英国执牛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渐居上风,抗日战争后则为美国所独占。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关税主权的演变进程,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综合下面两幅图示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

A.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C.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