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受、改革了原国民政府、教会、私立学校和文教机构,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推广使用简化汉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1978年以后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大力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据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 论述:晚清时期,伴随列强侵华和西方文化与教育模式的传入,传统科举教育模式受到巨大挑战,洋务运动迈开了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民国时期,政府废除了封建教育体制,科学教育等近代教育大量开办,近代教育加速发展;建国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改革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开始;改革开放后,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改革逐步展开,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突破传统,朝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二 论题: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体制与内容受时代影响。 论述:为应对统治危机,晚清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军事和技术人才以自强、求富。维新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馆收徒,讲授西方政治学说,宣传立宪变法。为发展经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科学教育,培养技术工人。新中国建立后,开展扫盲教育、实施读书与劳动结合的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开展素质教育,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用人才和科技推动发展。 综上,教育受时代的影响,其体制和内容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关。 【其他可供参考的论题角度:①中国近现代教育比较关注道德教育(教化育人);②教育现代化要注重办学形式多样性;③社会转型推动了教育近现代化转型;④中国教育对外来文化经历了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⑤教育现代化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⑥教育现代化推动社会现代化;⑦注重文化普及与国民素质提升;⑧教育应注重均衡化发展……】 【解析】 总分(12分) 明确提出论题(3分) 论述(9分) 一等 (12-9分) ①论题明确,完全围绕题目主旨,准确体现材料核心信息。(3分)②论题能够围绕题目主旨,能够体现材料基本信息。(2分) ②论题没有围绕题目主旨,未能体现材料信息。(0分) ①围绕所提论题展开论述,理由充分; ②准确运用相关史实,层次清晰; ③语言表达准确规范,逻辑严密。 二等 (8-5分) ①基本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理由较充分; ②史实运用较准确,层次较清楚; ③语言表达比较规范,逻辑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论述脱离论题,或缺少必要论证; ②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未运用相关史实; ③语言表达不清晰,逻辑关系不清。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明确设问,如“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进行阐述”等,其次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对题干所给史料进行提炼整理,主题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可以分析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民国时期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最后提炼论题,可以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拟题,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论述,注意需要史论结合。 【点晴】开放性试题,难度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具体问具体分析,一般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阅读设问,明确题目要求,一定要紧扣关键词,第二步阅读史料,紧扣设问的基础上,提炼有用的信息,归纳观点,第三步联系所学知识,对自己提炼的观点,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论证,特别要注意的是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材料二随着经济发生巨变,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狄更斯描绘兰开夏郡的焦煤镇:“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像生番所涂抹的花脸一般……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冒出来”。秦晤士河“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每天大量令人作呕的混合物随水而入,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居民的日常饮料。”随着农村人口涌向经济发达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一些工商业发达城市居民的疾病和体质恶化也日益严重。此时“自由放任”之风盛行,“藐视市政当局和嘲笑地方利益已成为一种风气”,以致市政议会及官员们对河流污染的治理迟迟未起步。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国经济出现的相似趋势,以及英国环境问题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查看答案

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A. 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B. 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

C. 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D. 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

 

查看答案

1871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A. 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

B. 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 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

D. 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查看答案

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宣言》修正观点的依据是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德国立宪政体的完善

C. 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

D. 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查看答案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受传唤者若无正当理由必须到庭,如因生病或年迈行动不便,法庭可为当事人提供车辆,但这取决于当事人是否愿意。这说明罗马法

A. 深受自然法精神影响

B. 推动帝国经济繁荣

C. 缺乏变通和务实精神

D. 注重保证程序公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