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材料一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假设你不赞同他的观点,请你说明理由。

 

(1)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 (2)差异:①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②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③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或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 (3)理由:①《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实行一院制;1787年宪法规定议会采取两院制。②《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总统制,总统权力远大于《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统权力。③《临时约法》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公民间接选举产生。④1787年宪法一开始并没有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临时约法》却规定了广泛的公民自由和权利,强调国民的自由平等。⑤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任期四年;《临时约法》并无明确规定任期。 【解析】(1)“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概括材料可知,“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 “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材料说明1689——1832年,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材料说明普通民众获得议会选举权利。通过逐层分析,可知议会发生的变化。原因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的力量强大起来。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使君主立宪制确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上工人运动的要求政治权利,资产阶级被迫妥协。 (2) 对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的总统的权利内容,可知①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②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③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关于原因,要分析“南北议和”的背景。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限制其权力。关于评价要注意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注意消极方面。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消极方面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变化可知,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 (3)选择第一种观点赞同。要注意从分权制衡等方面分析。“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材料说明①两者都规定实行共和制。②都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司法,行政)。③都实行总统制,都拥有行政权,统帅全国武装部队。④总统都可以任命文武官员、宣战媾和、缔结条约等。选择第二种观点不赞同。可以从国会的组成,总统的产生方式和任期,“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通过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共和制的比较,国民的权利自由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共一千三百余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被西方国家吸收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官制度。

——摘自《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之一:“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蔡州之战是金国灭亡之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意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最后一次科考试题的命题意图,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何种能力?

 

查看答案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于上述活动,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愿望

B.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

C.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由经济发展延及国际秩序

 

查看答案

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起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其谈话意在说明

A. 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重温国共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D. 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查看答案

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美国这一政策

A. 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B. 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C. 有利于提高战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D. 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查看答案

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 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C. 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D. 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