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两百多年来,美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它却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美国宪法的变化和发展……是通过对宪法的修正案、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司法解释、宪法惯例及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等形式来实现的……美国宪法的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于1951年2月批准生效,该修正案规定,无论任何人,当选总统不得超过两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有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材料四指出,195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对总统任期作出了明确规定。导致美国制定这一宪法修正案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 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的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任答2点即可) (4)此前的美国宪法对总统任期未作出具体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为防止后来者破坏或影响民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战后,美国制定了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总统任期。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关键信息“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法者,王之本也”、“ 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考查古代中国法律,材料二考查古代罗马法律。不难直接判断出,二者“法”的不同职能,即,材料一:法律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为君主专制服务,法治实质上是“人治”;材料二:法律是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的,规范了商品贸易的交换。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古代罗马法之所以在近代世界能够“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主要居于以下原因:①古代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比较严谨;②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③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④中世纪欧洲的黑暗统治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法者,天下之公器”等,本问考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的法治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归纳出材料三其法治主张,主要体现在:①立法权应归人民,而不是国君;②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而不是一人(君主)的;③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必须以法律来规范社会,即“法治”,而不是“人治”等。 (3)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原因。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而晚晴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腐朽;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及壮大,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③“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④资产阶级整体上要求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的诉求等。 (4)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四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如下认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第四届未满期,罗斯福逝世),而在罗斯福任总统之前,宪法里并没有关于总统任期的相关限制。为防止罗斯福总统之后,类似延长总统任期等做法破坏或影响民主制度,从而在1951年美国制定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总统任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和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他(高杉晋作)乘千岁九号船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日本刚刚开国,吉田松荫就说过:“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

——《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二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19世纪末,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以“养国力”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查看答案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  )

A. 对理学的探讨

B. 对治学的感悟

C. 对水利的思考

D. 对治国的研究

 

查看答案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  ②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查看答案

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

D.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