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而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某老师制作的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图示

(1)运用近代化史观对材料一中的信息加以解读。其中19世纪末和1900-1915年两个阶段中国出现的主流的先进思想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早期,一位知识分子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该“知识分子”对此运动的态度及其所持理由。

材料三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毛泽东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一场没有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毛泽东领导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是什么?

材料四  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这里的“精神枷锁”指的是什么?为解决那些“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哪些理论创新?

(5)结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观念更新”的认识。

 

(1)史观解读: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独立和现代化。 主流思想:维新思想(或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或三民主义思想)。 (2)态度:反对(抨击)。 原因:新文化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旧的儒教和文学);混淆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 (3)原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特色: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4)精神枷锁:“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 理论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 (5)①观念更新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②观念更新代表了不同阶层的要求与利益。③观念更新反映了时代特征,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④观念更新是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演变。从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等方面来分析。 (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近代化史观”,可以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来分析中国近代化,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19世纪末和1900-1915年两个阶段”,可以从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易启混淆之心”等下信息可得出“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持反对的态度,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史料中 “毁裂吾国固有文学” “易启混淆之心”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3)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材料中“毛泽东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的信息,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和中国特色道路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4)根据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精神枷锁”指的是“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那些“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共产党人做出的理论创新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观念更新的作用、所代表的阶级、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今中外,主流思想在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①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概括从战国到汉代思想界的巨大变化。试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对黄宗羲的思想,有人认为其只不过是对传统儒学的再次阐发而已,也有人认为它是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观点①,并概括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内涵。

 

查看答案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 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 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查看答案

某次历史兴趣小组活动时,一名比较粗心的同学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进行了以下归纳。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描绘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理想蓝图;

③前者侧重于个性解放,后者侧重于强调理性;

④前者实质是主张复兴古典文化,后者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文化网。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 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 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 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