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 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土地过度集中
B. 有田者无力可耕
C. 小农户个体经营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