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A.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B. 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C.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这段话说明了
A. 日本对中国有强烈的扩张野心 B. 日本是美国当时最危险的敌人
C. 中国抗日战场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 D. 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A. 平津战役
B. 淞沪会战
C. 渡江战役
D. 百团大战
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是指
A. 火烧圆明园 B. 割占台湾 C. 签订《南京条约》 D. 签订《辛丑条约》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 永久居住权
B. 海关管理权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