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 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 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讲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反抗外来侵略 D. 反对专制统治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府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之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
A. 自由的观念 B. 平等的观念
C. 博爱的观念 D. 互助的观念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可知洪仁玕主张( )
A. 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B. 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C. 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 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杨秀清等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上述檄文显示了太平天国( )
A. 不讲究斗争策略水平 B. 对清朝统治恨之入骨
C.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 对民族问题认识偏狭
乾隆皇帝说:“国家设官分职,关键在人主“太阿不移”,“盖有是君方有是臣,惟后克艰厥后,庶臣克艰厥臣”。乾隆帝在这里论述的核心是( )
A. 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B. 古代君王与臣子的关系
C. 君主专制与民主的关系 D. 古代行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