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 《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 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 《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本题抓住关键词“20世纪”,《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故A项错误;瓜分中国狂潮使旧格局依然存在,而五四运动为反对巴黎和会关于中国决议而发动,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发生在19世纪,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主张社会变革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 义和团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卢沟桥事变

 

查看答案

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平均年龄

(岁)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伸缩差

(cm)

肺气容量

(m1)

握力

(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129

31

 

 

A. 清军战斗素养落后于日军

B. 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 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 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查看答案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A. 《北京条约》

B. 洋务运动

C. 甲午战争

D. 瓜分狂潮

 

查看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