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 《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 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 《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 义和团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卢沟桥事变
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 平均年龄 (岁) | 身高 (cm) | 体重 (kg) | 胸围 (cm) | 呼吸伸缩差 (cm) | 肺气容量 (m1) | 握力 (kg) |
日兵 | 21.4 | 165.1 | 60.88 | 84.95 | 10.36 | 3631 | 41 |
清兵 | 29.8 | 166.65 | 54.75 | 89.5 | 10.24 | 3129 | 31 |
A. 清军战斗素养落后于日军
B. 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 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 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A. 《北京条约》
B. 洋务运动
C. 甲午战争
D. 瓜分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