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B 【解析】根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的特征,更加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B项正确。材料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教化功能,而是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排除C。D项错误,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与元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科举制度被废除等史实不符,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顾炎武说:“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具有(    

A.勇于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B.批判理学虚伪的革新精神

C.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

D.揭露封建专制的无畏精神

 

查看答案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查看答案

成书于南宋的《论学绳尺》包含了156篇科场范文,该书首卷《论诀》为名家的文章心得,心得之一便是“‘性’、‘理’、论易晦,宜明白”。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 科举制度逐步僵化

B. 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C. 八股文体初具雏形

D. 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