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
A. 政府的大力提倡 B. 思想启蒙的需要
C. 政治变革的推动 D. 白话文通俗易懂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漱溟
A. 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B. 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C. 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D. 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
胡适曾说:“我曾向我的(《新青年》)同事们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此建议
A. 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真谛
B. 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试图将运动限定在思想层面
D. 旨在促成文学革命的开展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了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 这是中体西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 清朝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地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这反映了
A. 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
D. 洋务运动的破产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洋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 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 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