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近代出现的这些争论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
A. 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B. 对政治民主化的不懈求索
C. 认清了西方民主政体的利弊
D. 民主思想观念的形成艰难
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宝塔擎旗进北京”指代的历史现象是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 红军长征的胜利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说明
A. 中国向西方学习更为深入
B. 中国近代化初期成果显著
C.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偶然性
D. 日本超过中国具有偶然性
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这种“相对”性主要反映了
A. 农民阶级不具有革命性
B. 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性
C. 农民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D. 理想实现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表明
A.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彻底泯灭
B. 中国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C. 中外反动势开始相互勾结
D.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中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的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导致英国人“缺少足够的耐心”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 清政府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心态
C.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D. 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