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量“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权贵的既得利益,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谘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时政治参与主体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以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时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1)从鸦片战争前:上书言事;纳赀捐官;参加科举。鸦片战争后:借助大众传媒;组建政治团体;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 (2)演变趋势: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共同之处: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因素:民主政治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若从城市化、公民教育等方面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鸦片战争前,根据材料一“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可得出上书言事,“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可得出纳赀捐官,“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得出参加科举;第二小问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一“维新派办报纸、书局”可得出借助大众传媒,“组织社团”得出组建政治团体,“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得出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 (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这仍然是……有限参与……逐步确立普选权”得出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从代议制、普选权的确立等得出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3)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的“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和材料二“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西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扩大;第二小问因素,可从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查看答案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查看答案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B. 西方人通过社会调查看到了中国的进步

C.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环保意识上的体现

D. 为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美国政府肯定中国环境保护的努力

 

查看答案

1962年至1965年,新中国先后与日本、英国、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80多项工程合同,包括引进56项成套设备,共用外汇2.8亿美元。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中国

A. 与日欧国家关系正常化

B. 依赖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经济

C. 逐步推行对外开放战略

D. 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