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当代学者一般都强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当代学者一般都强调如图3所示的转化链:

R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A是应用研究,D为发展,P为应用技术。这条转化链考虑了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然后影响社会经济的整个过程。因此,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时,学者们通常把科学技术本身当做最初的变量加以处理。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 观点: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阐述: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初步发展,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英国各个工业部门机械化,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最强的国家。19世纪下半叶,在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技术发明成就显著。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意义最为突出,它不仅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及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示例二: 观点; 社会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与条件。 阐述: 18世纪中期,英国政局稳定,人口与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各行各业兴起了技术发明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教育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等,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文字和图标表述先从“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与条件”的角度提取观点;论证第一观点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发明与创造对于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以及世界影响回答;第二个观点可以从两次工业革命条件和背景归纳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抹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获》)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激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莫言在小说《生死轮回》中塑造了土地改革时被枪毙、在阴间里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下列与其文学流派相似的是

A. 《唐璜》

B. 《老人与海》

C. 《百年孤独》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查看答案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夺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

C.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查看答案

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于1952年到1953年间进行了彻底改组,医学院、工学院先后从山西大学分离出去;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这次院系调整反映了

A. 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 建设时期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

D. 实施“教育大革命”政策的结果

 

查看答案

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  )

A.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 百家争鸣

C. 百花齐放    D.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