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

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材料一中郑观应批判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所代表的派别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认识变化的原因。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外国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2)认识:从全盘否定到认为洋务运动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因素: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的时代环境等。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可见郑观应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其制度,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可见郑观应批评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即单纯学习西方科技而不变革社会制度,不能使中国富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处于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左倾思想泛滥,人为地夸大阶级斗争,因此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的变化。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等角度分析原因。 (3)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紧扣题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见观察角度的不同、时代环境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政治局势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等等,很多方面都能影响对历史的观点或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当代学者一般都强调如图3所示的转化链:

R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A是应用研究,D为发展,P为应用技术。这条转化链考虑了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然后影响社会经济的整个过程。因此,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时,学者们通常把科学技术本身当做最初的变量加以处理。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抹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获》)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激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莫言在小说《生死轮回》中塑造了土地改革时被枪毙、在阴间里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下列与其文学流派相似的是

A. 《唐璜》

B. 《老人与海》

C. 《百年孤独》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查看答案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夺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

C.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查看答案

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于1952年到1953年间进行了彻底改组,医学院、工学院先后从山西大学分离出去;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这次院系调整反映了

A. 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 建设时期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

D. 实施“教育大革命”政策的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