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十月,又颁布“居养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十月,又颁布“居养法”,规定:“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判、县令、佐验实,官为居养之,疾病者仍给医药。”“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其衣衫于常平头子钱内给造,仍免入斋之用;遗弃小儿雇人乳,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绍兴二十八年(1158),宋廷以临安、绍兴等地的“孤遗宗子、宗女、宗妇等所请钱米微薄不可赡养”,规定年15岁以上者,“每月添支钱一贯,米一石”,年14岁以下者,“减半添支”。另外,民间资助也很普遍,资助者包括部分官员、富商等,他们大多本于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有时还共同出资,帮助“无所取资”的士人应举赴试。

——摘自陈国灿《论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改动)

材料二“新政”的基本思想是:联邦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应起到比以前积极得多的作用,甚至可以担负起较为公平地分配全国财富和全国收入的责任。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设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指出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老年保险以及对盲人、需抚养的儿童和其他遭遇不幸者的救济。多数美国人仍坚持地认为,公民的福利主要由公民自己解决,甚至罗斯福在签署这一法案时还不忘提醒美国公民,在防止风险和人生沉浮中,政府从来没有保证为所有人提供百分之百的保障。罗斯福“新政”的革新之处在于:与进步运动的改革者不同,罗斯福建立了全国范围(而非地方政府)的福利国家体制,并且在社会项目中建立监督机制。

——摘自杨立雄《“不情愿的福利国家”与金融危机——美国福利模式解析》(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救济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宋时期救济制度和近代美国救济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美国救济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1)内容:老弱保障、贫病救治、灾害救助、孤遗宗族的赡养、弃婴养育、贫困士子的资助。 (2)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美国的救济制度强调被救济者的自我救济责任,还建立了监督机制;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仁义和宗法特色)。 (3)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解析】(1)“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判、县令、佐验实,官为居养之,疾病者仍给医药”体现出的是对老弱病残的保障和救治。“孤遗宗子、宗女、宗妇等所请钱米微薄不可赡养”体现出的是孤遗宗族的赡养、弃婴养育,贫困士子的资助。 (2)首先两国在救助对象上是相同的,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主导的都是政府,手段都有立法。两者在社会意义上,都体现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的作用。此外,在不同上面主要在中国没有监督机制,主要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仁义,而不是强调自我拯救。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与美国的福利制度相比,现代西方福利制度主要体现出多样性和覆盖面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学者卡尔·贝克尔说: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同时他又说:历史事实会为自己说话。他强调的是历史研究

A. 应该重视史料研究

B. 是主观认识的过程

C. 兼具相对性客观性

D. 应不断提出新观点

 

查看答案

1989年11月9日晚上擅自开放柏林墙的东德卫士杰格哭了,哭声中夹杂着当机立断的欣慰和信仰崩塌的困惑。材料说明

A. 杰格对开放柏林墙的感情很复杂

B. 两个德国终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C.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世界性成功

D. 开放柏林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查看答案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由此可见万隆会议

A. 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自主意识

B. 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

C. 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D. 为不结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是其起源

 

查看答案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英国

A. 政府开始实施自由主义政策

B. 欧文探索新和谐公社的蓝图

C. 通过议会改革缓和阶级矛盾

D. 政府开始对外扩张转嫁危机

 

查看答案

希顿认为,将这样一个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作为一个标签不能令人满意,需要用一个新标签来替代。希顿观点的依据最有可能是

A. “工业革命”概念的界定不具科学性

B. 工业革命引起了欧洲列强新一轮扩张

C. 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缓慢的累积过程

D. 当时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工业革命发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