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A.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

B.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C. 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

D. 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

 

D 【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美国由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强调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美国则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更加强调计划和市场的结合;D项表达有误,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形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组织的主要活动是举行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谈判。这种谈判有一个专门术语称为“回合”。下列关于该组织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非正式的国际组织

B. 不是联合国的下支机构

C. 是一个地区性的贸易组织

D. 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

 

查看答案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

A.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查看答案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A. 真的,新经济政策

B. 假的,余粮收集制

C. 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D. 真的,余粮收集制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和革命,但均告失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政治理想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简单的理念循环,从对美国式民主共和的浪漫赞许,到英国式立宪制度的实验,最后又回到美国式政治制度的建构。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走向政治制度的消解和期望的破灭。此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再次风起云涌,那要等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渐入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才终于找到。

——摘自刘剑君《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虽已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占主导地位;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虽已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并未为整个社会所认同。

——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三(康有为)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

(1)运用史实对材料一中划有下划线的观点加以论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掀起的爱国救亡运动和革命的结果谈谈对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以下两幅世纪之交的经济统计图表(单位:%)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综合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