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B.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
C.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 D.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 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
B. 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C. 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D. 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
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A. 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
B. 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C. 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
D. 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
《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 与清朝关系友好
B. 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 侵犯了中国领土
D.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 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 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