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材料三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心”,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

 

(1)处理: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条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或周王朝的知识文化垄断被打破);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 (2)变化:由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因素: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 (3)变化:强调议政的重要性,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或主要通过舆论影响政治活动);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问政治。原因: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参政途径;民初混乱的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或减少了知识分子参政的可能性);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人治特点)将多数知识分子排斥在直接的政治活动之外;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4)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可得出或者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或者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可得出由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第二小问,从“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可得出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变化的出现。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可得出强调议政的重要性,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从“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可得出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问政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废除阻碍传统参政途径、民初政治局面混乱挫伤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排斥知识分子参政、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4)本题结合某一知识分子及相应的救亡图存的史实回答即可。如陈独秀、李大钊等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等,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人1 元钱,将会产生7 元至12 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垄断空间技术的垄断

 

查看答案

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

A. 学风淡化    B. 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 价值观扭曲    D. 科学发展滞后

 

查看答案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查看答案

1956年,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说各种意见。”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在学术研究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B. 任何议论都可以自由发表在报刊上

C. 思想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人们的权利

D. 宪法与法律是学术思想自由的依据

 

查看答案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 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 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C. 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 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