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材料表明设军机处的最初目的是
①提高办事效率
②处理西北军务
③维护国是机密
④加强专制皇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这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范围之中的制度,它保证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这一制度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内阁制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 秦朝的郡县制
B.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上述现象源于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邓小平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的经济政策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