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总局内,“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
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 经济作物的扩大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A. 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 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 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 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政的措施是
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司马迁认为,下图所示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汉时期,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
B. 该地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
C. 该地区农业发达,均田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D. 该地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劳动力获得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