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 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 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 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达林·麦马虹著有《幸福史》,曾总结过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幸福等同于______;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文中的空白处应填上
A. 金钱与权力
B. 法律与宗教信仰
C. 智慧和德行
D. 民主与科学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 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 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 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 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一观点出现于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