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整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从晚清到民初,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追求近代性和固守传统性,似乎以一种复杂的方式互相纠缠,互相链接。……通常民族主义从逻辑上来说,会将取向引向对传统性的固守和对近代性的拒绝,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却表现为对国家整体现代性的追求,简而言之即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而追求富强又只能是近代化和西方文化。于是,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价值就常常混杂在一起,近代性的追求遮掩了传统性的固守,民族主义则经由世界主义来表达。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进步思想很快沉寂下去原因。
1927—1936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A. 摆脱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 民族工业的资金、技术实力与外国企业不相上下
C.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条件的,下列不属于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不可或缺的条件的是
A.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B. 海外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海外市场
C.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动力和政治保障
D. 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 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 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