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长兄如父”是中国流传久远的俗语,语出《孟子•跬道》。大意是家中的长子、老大,应...

“长兄如父”是中国流传久远的俗语,语出《孟子•跬道》。大意是家中的长子、老大,应协助父母照顾弟妹,主持家务;家中父母不在(外出、世故)时,家中的老大要担当起父的责任,照顾好弟妹尽扶养、教育之责。下面关于这一俗语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体现

B. 是封建社会的糟粕

C. 反映了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D. 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人伦关系的混乱

 

A 【解析】依据材料“大意是家中的长子、老大,应协助父母照顾弟妹,主持家务;家中父母不在(外出、世故)时,家中的老大要担当起父的责任,照顾好弟妹尽扶养、教育之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血缘关系,明显体现出宗法制的特点,故A项正确。“长兄如父”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可取之处,而且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开始流行,故排除B项。题意强调的是责任,非上下级关系,故C项错误。“长兄如父”指的是长兄要协助父母担当父母的责任,非人伦关系的混乱,故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得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纺织和编织方面。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包买商)制度。18世纪的英国保持著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18世纪持续减少。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国、英国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两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整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从晚清到民初,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追求近代性和固守传统性,似乎以一种复杂的方式互相纠缠,互相链接。……通常民族主义从逻辑上来说,会将取向引向对传统性的固守和对近代性的拒绝,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却表现为对国家整体现代性的追求,简而言之即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而追求富强又只能是近代化和西方文化。于是,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价值就常常混杂在一起,近代性的追求遮掩了传统性的固守,民族主义则经由世界主义来表达。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

 

查看答案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进步思想很快沉寂下去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