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原为韩国大商人。在赵国经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原为韩国大商人。在赵国经商期间因结交秦公子子楚,后官至秦国相国,封文信侯。在他二百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大商人子贡,曾经“相鲁、卫”,“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当时,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①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门下都有大量门客。吕不韦自愧不如,便用优厚待遇招揽食客三千人。这些门客为他撰写了二十余万字的《吕氏春秋》。据学者统计,该书大量引用各种文献,如《易》、《春秋》、《论语》、《墨子》、《老子》、《庄子》以及慎到、曾子等人的著作,“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力图把各家思想综合起来,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的观点,认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概括文中①②③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示例:文句④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文句①信息:商人活跃,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 分析: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繁荣;促进了经济交流、文化交流。 文句②信息:贵族养士,蔚然成风。 分析:诸侯兼并,各国为增强国力,招揽人才;有利于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学术思想的活跃。 文句③信息:百家争鸣。 分析:社会动荡,民生痛苦,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促进思想解放,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意要求,首先概括历史信息,其次需要分析原因及影响,文句①的第一小问解答需要紧扣“吕不韦”“子贡”“后官至秦国丞相,封文信侯”“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等信息概括历史信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商业的发展去分析归纳。 文句②中第一小问 解答需要紧扣“门下都有大量食客”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人才需要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文句③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由众多的著作可知当时百家争鸣,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从学者们依据自身立场运用所学提出了各种社会救治方案,客观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先秦时期,中国人观测星象,主要是为生活生产服务,往往只描述观测结果。商周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利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保留下来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古希腊人带着超然的心态观察天象,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公元前2世纪,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利用天球的模型对星座进行观察,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颗恒星的星表。这是西方第一个星表。他还编制了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能够预报日食和月食。

依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与希腊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异同。

 

查看答案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史家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以上言论体现出司马迁的治史原则包括

①广集资料

②以史为鉴

③秉笔直书

④以小见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 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 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 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查看答案

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 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都完善基层管理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 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查看答案

如图为河北省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两个陶俑。左为侍从俑,穿宽袖上衣,头戴黑纱制成的笼冠;右为武士俑,上身穿小袖、大开领“胡服”。两种陶俑同出一墓,形象地反映了

A. 服饰的变化

B. 汉族习武之风

C. 少数民族汉化

D. 民族大融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