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西塞罗强调苏格拉底

A. 把哲学讨论的重点由自然转移到社会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 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D. 否定了神或命运对宇宙自然的决定作用

 

B 【解析】据材料“哲学……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将哲学用于人的伦理与善恶问题,说明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哲学讨论的重点由自然转移到社会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苏格拉底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强调苏格拉底否定神或命运对宇宙自然的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寿生活在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国外帝国主义入侵的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他自幼便喜欢科学,反对迷信思想。他成长在一个热爱自然科学的家庭,从小喜欢钻研科技书籍,立志从事科研及科技创新工作,鸦片战争以后,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1870年8月,徐寿任山东机器局总办,成功地生产出优质火药。通过该厂的建设和设备安装运行,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火药机器和生产工艺的技术人才。徐寿创建了中国近代化学教育新的制度及方法,采用了新的教学设备,注重化学实验仅器的购置及课堂实验等。他采用幻灯片、展品等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建立了较为严格的考试及评分制度,徐寿父子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硫酸厂,促进了化学工业、火药及采矿等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火药工业的近代化。同时。徐寿成功试制镪水棉花药,貢爆药等,写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大炸药专著《徐氏大药学》,填补了当时中国化学领域中的空白。

——摘编自冯霞《我国近代化学先整徐寿的贡献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寿进行化学研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寿在我国化学领域做出的贡献。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6年初,根据协约国确定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守军是F.von 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13个师(后增至67个师),防御纵深7--8公里。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由F.福照将军指挥)、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此役,联军以损失79万人(英军约45万人、法军约34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53.8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摘编自《索姆河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索姆河战役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索姆河战役的结局并分析其对二战德军战术思想的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195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做出明确划分,国家解决城镇户口的粮食供应,每月发给相应的柴米油盐,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口结构由此开始。198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自理口粮户口,这种户口与城市户口同属于非农业户口。1992年8月,公安部发出《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农民进城自理口粮,到2000年止,我国城镇人口达到4559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09%,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将近10%。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今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今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 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

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