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秦至唐,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提出“限民田”...

自秦至唐,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提出“限民田”、“均贫富”、“抑兼并”的主张。这说明

A. 政府重视保障土地私有权    B. 土地国有成为大势所趋

C. 限制地权有一定社会基础    D. 均平理念已成社会共识

 

C 【解析】根据题目材料“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政府并没有很好的重视和保障土地私有权,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等,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题目材料主要是强调要避免土地兼并,保证农民使用田地,没有材料证明土地国有成为大势所趋,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材料“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均贫富、抑兼并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材料多次强调要限制地权,而限制地权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否则难以实行,故C正确;题目材料只是反映国家和部分人士提出了保护农民田地,材料并不能证明均平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礼记·祭统》中记载:“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由此可见,当时“鼎铭”

A. 具有维系宗法制的功用

B. 动摇了分封制的基础

C. 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 加速礼乐制度的崩溃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摘自《孙中山全集》

(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

 材料二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

 材料三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据此对材料一、二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先明确观点再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904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后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新式学制。

学制

宗旨

课程

初等小学堂

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高等小学堂

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

中学堂

升学和就业。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东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大学堂(下设分科大学)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

文学科大学:设中国史学、万国史学、中外地理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俄国文学、日本国文学9门。

经学科大学:……

农科大学:设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学4门。

格致科大学:……此外还设政法科大学、医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等。

 

 

通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补全“大学堂”阶段“经学科大学”和“格致科大学”的课程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癸卯学制课程设置的理由。

 

查看答案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自然科学的表现形态而言,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一是科学精神;二是科学知识;三是科学应用。15、16世纪以后的西方,就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向而言,主要是在科学精神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探索自然规律以表现人的价值和能力,尊重客观规律以准确揭示自然发展的因果关系,只相信事实不迷信权威,只相信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等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以来西方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应用上的重大进展事例

材料二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

材料三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二战结束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必须从文字档案和文字档案造成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必须利用人类的一切创造物——语言、符号、农村的证据、土地制度、项圈等一切其他可利用的史料,广泛吸收其他学科——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果和方法。同时,又要防止把自己分割成许多各行其是的“专门化”部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看出正确的一项(  

A扩展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历史学家的视野

B历史研究由个体劳动,变成了集体劳动

C作为现代的历史学家必须把握某一时空的“总体”趋势

D提出了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