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做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进入阳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启蒙运动前只有迷信和无知
B. 启蒙运动消灭了迷信和无知
C. 阳光是指理性和科学
D. 黑暗完全是由天主教统治造成的
官吏腐败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防止官员腐败,大批网民提出对重要官员加强监督与制约,观察下面两幅漫画,要从理论上 查找这种制约主张,你最好查阅
A.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B. 《论法的精神》
C. 《社会契约论》 D. 《九十五条论纲》
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挑战教会权威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近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他美术化或神秘化。”材料中“破坏性强”的含义指
A. 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B. 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想
C.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 对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