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

材料:.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甚至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也是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结果。                                  

一一王希《原则与妥协》

(1)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有哪些具体表现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大妥协”?

 

(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2)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 (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3)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 【解析】(1)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光荣革命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英国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如1689年《权利法案》,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以及1832年的议会改革等史实,注意回答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具体说明这些史实是如何推动政治民主化的。 (2)第二小问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中注重调节中央和地方,大州与小州,及参众两院之间的协调;第二小问原则主要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 (3)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其实消极的,结合材料中“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等史实得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第二种观点认为“妥协”是积极的,结合材料中“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等信息得出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由材料中“南北方的妥协”得出有利于保存革命力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代英美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限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律文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古代剃去鬓须的刑罚),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第七表土地和房屋(相邻关系)

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

第八表私犯

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应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十、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应捆绑而鞭打,然后将其烧死。

——《十二铜表法》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秦律》和《十二铜表法》内容上的共同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律》和《十二铜表法》的进步意义。

 

查看答案

某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 80 余万人,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据自己统计死伤 30万人。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这表明(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全民族抗战的形势逐渐形成

C. 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D. 国民政府执行全面抗战路线

 

查看答案

19374月,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毛泽东撰写祭文,写到“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文中倡导的“阵线”建立的标志是  (    )

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C.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D.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查看答案

19357,苏联《真理报》发表《中国红军的英勇进军》一文:“中国红军主力部队从江西省向四川省进军,是真正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世界上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过去和现在都不曾实施过如此艰苦卓绝的行军。”材料中的“英勇进军”是指(  )

A.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B. 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C.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D. 红军长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