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银元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广州为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中国人民有着反抗侵略、维护尊严的优良传统。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就爆发在
A. 虎门
B. 广州
C. 新疆
D. 台湾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记着中世纪占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曰战争
C. 中法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上海由于地处入海口,已经成为西方渗透的大本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的标志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8年的《劝学篇》总结了张之洞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旧体新用”,反映了他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灵魂——“致用”的特点。也体现了张之洞以“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提倡以“守约”来改革“旧学”,分类型、分层次地“广实学”和鼓励多层次“游学”的教育改革思想,《劝学篇》为张之洞参与并主持制定中国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也通过癸卯学制最终得以向全国推广。虽然《劝学篇)中也反映了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有着相当保守的成分,但是在那个“新学”与“旧学”相碰撞的时代,身居清廷高位的张之洞能力主“新学”,以“旧体新用”来调和中、西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系统教育改革思想,这是极其可贵的。
——摘编自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争刚一爆发,德国就展开了原子弹的研究计划。然而,德国并没能造出原子弹,它甚至连门都没有入。1942年6月,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海森堡向军备部长斯佩尔(AlbertSpeer)报告说,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斯佩尔将这一情况报告希特勒,当时由于整个战场情况的紧迫,德国的研究计划被迫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略,也就是不能在短时间,确切地说是六周内见效的计划都被暂时放在一边。希特勒和斯佩尔达成一致意见:对原子弹不必花太大力气。这个计划在被高层放任了近2年后,终于到1944年又为希姆莱所注意到。他下今大力拨款,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前进,并建了几个新的铀工厂。计划确实有所进展,不过到了那时,全德国的工业早已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得体无完肤,难以进一步支撑下去。而且为时也未免太晚,不久德国就投降了。
——摘编自《上帝投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二战期间未能制造出原子弹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抢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