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
A. 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
B. 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 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
D. 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
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 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 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 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 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A. 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 “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 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 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1928年,布哈林(当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在中共六大上说,中国的红军会“像一个肥胖的大肚子的女人,坐到某一个地方,便在那里大吃大嚼个精光”,甚至会把老百姓的“最后一个老母鸡吃了”。他认为,红军应该“分散到各个地方,经相当的时间,再转一个地方,到这个地方住一些时间,杀一杀土豪劣绅,吃一吃饭,喝一喝鸡汤,再到另一个地方,照样杀土豪吃鸡,过了相当时间再前进”。这表明
A. 共产国际和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 他要求重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
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重要性
D. 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
B. 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对《马关条约》的态度
C. 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
D. 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全国最高立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