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

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备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 神的临时约法; 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3)理【解析】 ①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 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认识: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混为一谈。 成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完善;②政治: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③思想:对西方民主的认知肤浅。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备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从确立共和政体、发展实业、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角度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本题据材料二“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国的建立带来重大变化;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两个方面回答两者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3)本题结合材料三“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的角度说明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4)本题根据材料四“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混为一谈的角度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完善、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对西方民主的认知肤浅都方面回答其成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然事实上,所谓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国事为后的。无以防之,势必至于泛滥不可收拾。所以防弊之法,论者虽不以为然,然事实上卒不能废,且只有日益严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标准,并分析唐代“自由竞选”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行省官员采取的“防弊之法”及其对政府运作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 实际上没有发行

B. 没有号召作用

C. 太平军中没有普及

D. 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查看答案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B. 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

C. 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

D. 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

 

查看答案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查看答案

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

A. 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

B. 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 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

D. 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