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礼运》
材料三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记》
材料四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五《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六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 地理位置 |
晋 | 同姓 | 今山西 |
鲁 | 同姓 | 今山东南部 |
齐 | 功臣 | 今山东北部 |
宋 | 商朝后裔 | 今河南东部 |
燕 | 同姓 | 今北京一带 |
材料七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八(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问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和材料二“天下为家”各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制度?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西周哪两种制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材料四反映的制度最大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五、材料六、材料七概括此制的特点。
(4)材料八中反映了什么现象?
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 明清的君主专制
C. 浅议焚书坑儒
D.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A. 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
B. 乡村管理追求民主
C. 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D. 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元朝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它反映了元朝设置行省的直接目的是
A.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 消除割据隐患,加强军事控制 D. 创设行政机构,维护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