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

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清末新政重视教育

B. 新式教育已成主流

C. 官办学堂待遇更好

D. 新式学堂招生艰难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人不多费用多”等字眼也意在强调新式学堂招生难,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是强调新式学堂的困难而不是清末新政重视教育,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同文馆而非官办学校,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 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 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查看答案

下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

A. 唐太宗推行“祟儒尊孔”的国策

B. 《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 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 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所传播

 

查看答案

《汉纪》指出:“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富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赋,而人输豪强太半之税……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据此可知

A. 中央集权已削弱

B. 将实行盐铁官营

C. 低税率于民不利

D.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查看答案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 材料二中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赵普的对策,你能概括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吗?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有何不同。

(4) 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