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不害怕鬼怪,也不再害怕上帝。与其说他们把上帝想象为圣父,不如说他们把其想象为物质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上帝是慈爱上帝的形象,不如以往那样明晰,而是成了不可思议的智人,创造了现在为人的理智所发现的惊人世界。材料中“他们”
A. 掀起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B. 发动了宣扬“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
C. 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先驱
D. 发动否定上帝的文艺复兴运动
启蒙思想家曾这样解释“自由”: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东西,就意味着“自由”。这里的“法律”是指
A. 符合自然权利的立法
B. 政府制定的法律文件
C. 一切本国的成文法典
D. 所有成文、非成文法律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B. 世俗艺术水平落后
C. 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D. 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古代雅典的很多哲学家了解到各种政治体制、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他们发现,在一个地方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在另一个地方却可能被认为大逆不道、荒谬绝伦;反之亦然。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观念是
A. “轮番而治”
B. “法律至上”
C. “美德即知识”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人民日报》盲目模仿苏联《真理报》,久而久之,报纸文风僵化、观点单一、版面呆板;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后,一扫过往的教条主义文风,充分表现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自由,多种文学形式也纷纷见诸报端。这一变化表明
A. 思想解放推动文化繁荣
B. 政策转变影响文化发展
C. “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 外交政策左右文化发展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 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
B. 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
C. 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D. 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