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
A. 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 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近代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1840年间,英国输华货值为524.298磅,到1840年便一跃至1,456,180磅,1844年又升至为2,305,.617磅,1845年跃至2,394,827磅。但道光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 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 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折射出
A.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D. 耕织日趋分离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
A.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