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3 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 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 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发展和变迁,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时间(年) | 人力车(辆) | 马车(辆) | 轿子(乘) | 马(匹) | 脚踏车(辆) | 机器脚踏车(辆) | 汽车(辆) | 公共汽车(辆) | 有轨电车(辆)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据系三天平均,1926年数据为两天平均,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A. 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 上海的畜力交通已为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 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
D. 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 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 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 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 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 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 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一定保障
D. 民族工业遇到严重资金困难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