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
B. 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C.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 说明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B.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C.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D.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A.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962年的《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的错误口号,包括“违犯客观规律,助长了主观主义发展的错误口号”“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的错误口号”等。这反映出国家
A. 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 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D. 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
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上述做法的作用主要在于
A.强化中央政府对州县的管理 B.扩大国家编户增加政府收入
C.严厉控制人口防止地方叛乱 D.维护了佃农的经济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