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 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 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 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 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 “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要求推翻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民主权利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据此可知,孙中山旨在阐明
A. 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 B. 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C. 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D. 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孙中山在1925年3月留下了致苏联政府的遗书。他在其中写道:“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是( )
A.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C.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D.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创立民国”
C. “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 “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