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铸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了
A. 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 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C. 中西方很早就有法治文明交流
D. 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找到“正确道路”是在
A. 大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武昌起义爆发后,46名北洋将领联名诉求“立定共和”,否则将“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驻扎各地的满洲旗营部队也较少进行抵抗,大都很快瓦解。这表明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被军队普遍接受
B. 军队失控和旗营涣散加速清朝崩溃
C. 北洋军以及满洲旗营响应武昌起义
D. 军队革命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主因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 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 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从内容上看,如下图两部文献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①④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 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B. 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 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D.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