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这些做法( )
A. 进一步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B. 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
C. 表明雅典民主制度日趋成熟 D. 有利于减少直接民主的失误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A. 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B. 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C. 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D. 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
A.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B. 内阁职权凌驾于六部之上
C.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削弱
D. 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 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外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孝宗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这表明当时
A. 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
B. 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C.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D. 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
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 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A. 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 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 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 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