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选项中与金种子酒的广告语“传以诚,可立人; 传以信,能齐家;传以仁,堪治国”...

下列选项中与金种子酒的广告语传以诚,可立人; 传以信,能齐家;传以仁,堪治国核心理念一致的是

A.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D.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B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诚”“信”“仁”可知这应为儒家思想。A、B、C、D四项分别为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故本题应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一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佛教

 

查看答案

《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A. 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 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 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 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查看答案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状况。下列对其中四个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状况解读正确的是

 

A. a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之一

B. b点:秦汉时期发展成为主流思想

C. c点:隋唐时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D. d点:两宋时期进一步巩固其主体地位

 

查看答案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问。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决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卑屈以容乐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萎靡不振,国事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问题

(1)你认为杨树谷产生这种疑问最直接的依据可能是什么?

(2)梁启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一步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

(3)结合秦汉以来的历史,你认为梁启超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在你看来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