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

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 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    D. 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

 

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虽然提到“共和”,但是说的是“对付”,不是真正的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共和原则,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面对车夫之间的争吵与矛盾,巡警用“共和时代”为幌子,用“对付着”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来糊弄百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必须选共和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A. 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 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 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 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l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查看答案

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

A. 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B. 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 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 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 义和团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卢沟桥事变

 

查看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