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
A. 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B. 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缓慢
C. 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D. 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 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 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B. 南方的印刷术更为发达
C.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D.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A. 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 B. 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
C. 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 D. 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l 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A. 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 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D.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管子·心术》篇:“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黄帝内经》也有这样的记载:“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二者思想体现的共同点是
A. 以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 B. 天人合一的政治观念
C. 用治身之理论治国之道 D. 明道救世的士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