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
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 儒家主张
B. 墨家主张
C. 道家主张
D. 法家主张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 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 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 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 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归之于
A.圣人
B.儒者
C.官吏
D.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