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应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2)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A. 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 认为天人是相互感应的
D.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君为臣纲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君臣共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
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