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意,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万事万物,道是客观规律,天也就是自然规律,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尊崇,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中的“蔑视”错误,BC项表述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查看答案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B. 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 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查看答案

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使《易传》《中庸》以来儒家所向往的‘人与天地参’的世界观得到了具体的落实,完成了以儒为主、融合各家的体系建构”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夫之

 

查看答案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

A. 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 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 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 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