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死后,被骂为“无忌惮”之“小人”,说他“导天下于邪淫,以酿中夏衣冠之祸,岂非愈于洪水、烈于猛兽者乎!”这主要表明
A. 宋明理学对当时思想界毒害较深
B. 李贽的学说触及正统思想的底线
C. 李贽离经叛道的个性不受人欢迎
D. 抨击专制不能顺应明末时代要求
《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A. 协助士子应举
B. 建立道德典范
C. 支持经学研究
D. 赞助社会事业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A. 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 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 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D. 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一言论意在:
A. 说明“春秋之法”的不合理 B. 宣扬法家“依法治国”思想
C. 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 D. 批判先秦“天人合一”理论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 出礼则入刑
C. 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D. 以刑代礼